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58
中新网郑州10月15日电 (刘鹏 李颖)每年春末夏初时节,不少城市被漫天飞舞的杨柳飞絮所困扰。飞絮中携带的细小颗粒物质,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等不适,且飞絮属于易燃物,也极易引发火灾。为了对杨柳飞絮进行科学标准化防控,近日,河南省将编制出台的《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简称《技术规程》)作为重点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并定于2025年1月9日起开始实施。
杨树、柳树均属于雌雄异株,每年春季雌花序授粉后,发育成熟的蒴果逐渐裂开,白色絮状茸毛携带种子“破壳”而出,借助风力进行传播,寻找适合的生长环境,便形成了每年3月至5月的“杨柳飞絮”现象。
近年来,为控制杨柳飞絮,多地园林机构采取如淘汰飞絮杨柳、注射抑制剂和喷洒药剂等多种策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投入成本高、操作复杂、可能影响树木生长等问题,彻底治理仍需时日。
据了解,河南省的飞絮主要来源于杨树。20世纪90年代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河南省杨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河南省“当家树种”。但由于早期选育的杨、柳优良品种大多为雌株,随着树木进入成熟期,杨柳飞絮问题较为严重。
尤其是今年春天河南省天气干旱,一段时间持续低温,后又急剧升温,造成杨柳飞絮较常年增多,飞絮期拉长,对社会公众出行和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今年5月,河南省林业局委托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河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历时5个月,编制成《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并正式批准发布。
《技术规程》明确了杨柳飞絮的种类和发生规律、防控原则和目标、絮源调查和防控分区、监测预报、防控措施。将杨柳飞絮防控区域具体划分为重点防控和一般防控区域,并根据杨柳树面积和雌株株数确定防控等级。
同时,《技术规程》要求在重点地段建立飞絮监测点,采取人工监测和视频监测的方法,对区域内杨柳雌株花序生长情况、变化动态进行监测。
在防控的过程中,《技术规程》提出采取调整树种结构、应用雄株品种、高接换头、树冠修剪、营造混交林、水肥管理、采伐更新等7项绿化措施,滞留、喷淋、增湿、清扫等4种物理措施以及注射赤霉酸等化学措施,以此有效降低杨柳絮产生量,减轻杨柳飞絮给群众生活和出行带来的影响。(完) 【编辑:刘阳禾】 新闻结尾
欧美激情精品:沉浸于多元文化的热烈交融与艺术美感之中,尽享极致的视听盛宴与情感碰撞。的相关文章
【图片故事】走进江西农村敬老院:“以地养老”自给自足 让老人老有所为的相关文章
“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福建屏南举行
漫评|霍尔果斯口岸:助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台湾社区规划师投身林语堂故里乡村改造
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首批自南非进口牛油果从上海洋山口岸入境
财政部:确保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